最近有没有发现A股越来越"卷"了,以前炒股靠消息、靠感觉最安全靠谱的配资公司,现在连工具和资金都开始"军备竞赛"了。5月29号传来俩大消息,一个是量化交易要变成散户的"新玩具",另一个是2200亿资金马上进场,这到底是机会还是挑战?
什么是量化交易?说白了就是用电脑程序代替人脑炒股。以前这事儿只有华尔街大机构能干,比如桥水基金,花几个亿搭建系统,雇一堆数学博士写算法,普通散户连门槛都摸不着。但现在不一样了,手机上随便下个APP就能用"智能选股"、"自动止盈"这些功能,感觉跟玩游戏似的。
举个真实例子,杭州的小李去年在某券商APP里发现了"量化策略超市",里面有各种现成的炒股公式,比如均线金叉买入、死叉卖出,市盈率低于行业平均,净利润增长超20%等等。他挑了个"低估值高成长"策略,跟着买了某汽车零部件公司,三个月赚了18%。不过他也差点踩坑,有次用"追涨停板"策略,结果买在山顶,第二天跌停,赶紧割肉了。
为什么说这是把双刃剑?好处是散户终于能摆脱"拍脑袋"决策了。比如以前看别人说某只股票好,自己一冲动就买,现在可以用模型先筛一遍,排除掉那些业绩差、风险高的公司。但坏处也不少,比如模型都是根据历史数据回测的,要是市场突然变了,比如政策突变、黑天鹅事件,模型可能就失灵了。
而且现在好多散户跟风用一样的策略,容易导致"踩踏"。比如大家都设置跌破20日均线止损,结果某只股票跌到这个位置时,几千手卖单突然砸出来,想跑都跑不掉。说完工具,再说说钱的事儿。2200亿增量资金里有1200亿是保险资金扩容,剩下1000亿是外资流入,这些钱可不是随便乱花的。
险资最爱"稳当"的东西,比如银行股、公用事业股,因为这些股票业绩稳定、分红高,符合保险资金长期保值的需求。外资更看重"全球竞争力",比如茅台、宁德时代这种既能赚公司成长的钱,又能赚人民币升值的钱。拿险资来说,2018年市场大跌的时候,保险公司大举买入银行股,工商银行被增持了几百亿,股价硬是没怎么跌,后来还涨了一波,这次估计也差不多。像建设银行,现在股息率5.3%,比存定期划算多了,险资肯定会盯着买。
外资方面,贝莱德最近一直在加仓中国的消费股最安全靠谱的配资公司,据说他们研究了中国的老龄化趋势,觉得医药和养老产业有机会,所以像恒瑞医药、爱尔眼科这些票,外资持股比例一直在涨。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